
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作为“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”,拥有深厚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底蕴。回民区人民检察院立足区域特色,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,全力建设“籽籽同心”检察服务工作站,在案件办理、接待来访群众、普法宣传、化解矛盾、翻译民族政策法规等工作中发挥语言优势,将检察智慧融入民族团结进步事业。
近年来,这颗以法治为养分、以语言为纽带、以团结为内核的“石榴籽”,不仅成为服务群众的“连心桥”,更是民族团结与法治建设的助推器,在回民区这片热土上绘就绘就北疆民族团结的法治新画卷。

从“双语接待”到“多元服务”的暖心蜕变。这个寓意为“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”的工作站,其前身是该院2014年成立的“双语接待室”。2022年6月,工作站完成转型升级,从单一的控申接访拓展为集法律咨询、矛盾化解、普法宣传等多元职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。三年来,工作站接待各族群众近400人次,首访化解率从17%提升至48.6%,切实让群众感受到“检察服务就在身边”。

在“润物无声”中筑牢法治屏障。工作站创新推行“语言+”服务模式,让来访群众和当事人“听得懂、能明白”;通过发放“检民联系卡”,将法律服务送到群众指尖;为打通“知法”与“守法”之间最后一公里,工作站不断丰富普法宣传形式,进校园、进企业、进军营、进社区、进乡村……将法治课堂从室内搬到室外,从线下到线上,将法言法语变成“家常话”,开展普法宣传20余场,用“接地气”的语言讲解法律知识,让法治精神如涓涓细流浸润各族群众心田。

以“专业匠心”浇灌民族团结之花。工作站建立动态人才培养机制,由副检察长带队组建涵盖“四大检察”业务的骨干人才库。团队成员参与办理各类案件上百件,其中10件案件被评为全区典型案例,还参与了《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促进条例》等六大条例的翻译工作,为民族地区法治建设贡献检察智慧。多篇理论文章获国家级奖项,相关经验被《实践》杂志蒙文版刊发推广。

从“法治盆景”到“治理风景”的实践升华。“籽籽同心”工作站的成功实践,开创了边疆民族地区检察工作的新模式。它通过语言互通实现心灵相通,借助法治力量增进民族团结,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检察履职全过程。在办理一起涉及近200户业主的行政监督案件时,考虑到涉事业主较多,利益冲突大、案情复杂,矛盾持续时间较长,检察官既当“翻译员”又做“调解员”,让业主顺利拿上房本,解决了群众的急难愁盼,在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和助力社会治理中贡献检察力量。
如今,“籽籽同心”已成为回民区一张亮丽的法治名片,推动和见证着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,携手共建美好家园。这颗用法治养分浇灌的“石榴籽”,正以其蓬勃生机,守护着回民区40多万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,为北疆大地注入温暖的法治力量。
来源:政治部